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无明显器质性改变的肠道功能性疾病。目前发现该病的患者对多种致病因素高度敏感,而这些因素对常人不足以致病。另有部分患者甚至在无明显外界因素作用下亦能发病,因此给该病的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导致该病的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笔者发现,该病患者有明显的体质倾向,多属于肝郁质。并且,不同的体质与IBS的分型也密切相关。通过调理其体质的偏颇,可达到防治IBS的目的。目前,体质与IBS的相关性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把体质引入IBS的研究,对深化对IBS的认识,提高其防治的效果,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体质与IBS的发病
IBS是一组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为特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缺乏生化、解剖等器质性病变的证据。IBS的发病与遗传、性别、种族等非外界因素有关。这类人群中有发病的集中趋向,属于IBS发病的高危人群,他们中的部分人甚至无明显的外界诱发因素亦能发病。
遗传。IBS有明显家族集聚倾向。国外33%的患者有家族史,国内与此接近,而每一家族中IBS患者的临床表现雷同。研究表明,以腹泻为主(肠运动亢进型)和以便秘为主(肠运动缓慢型)IBS患者以女性O型血者为多,以腹痛为主(肠节段收缩型)IBS以B型血为多。女性IBS患者中65%有家族史,其双亲中患IBS者以母亲为多。IBS患者同胞中,患IBS以同性别为多。
性别。许多报道显示,IBS在男女两性的发病率不同。如在美国、大多数欧洲国家、中国及日本,IBS影响14%~24%的女性及5%~19%的男性。在美国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有50.8%的女性患者认为月经期IBS症状加重。在IBS患者中,女性远远高于男性的主要原因是女性自身的体质因素。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天”。肝脏的生理功能(即肝主藏血,肝主疏泄)对于女性的体质因素具有重要的作用,造成女性多忧愁善感,情志不遂可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滞;忧思过度又伤及肝脾。
种族特征。美国的研究资料表明,IBS的患病率与种族有关,白人的患病率是黑人的5.3倍,西班牙裔白人的患病率(16.9%)低于非西班牙裔白人(21.8%)。
精神心理因素。七情为人类正常的情绪反应,七情之动是否可引起疾病,引起什么性质的疾病,则与个体体质有着密切关系。首先,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在机体对疾病的忍受力与易感性上。其次,个体体质的不同甚至可导致IBS的不同亚型。便秘型IBS患者以B型性格多见,而腹泻型则以A型性格多见。可见,情绪的刺激(外因)需通过体质(内因)而发病。
研究表明,抑郁素质的人为IBS发病的高危人群。23%的IBS症状与抑郁有关,其性格类型(或称之为素质基础)为性格沉静、严肃、遇事认真、多愁善感,受到挫折易陷于消极,常带有轻微的抑郁气氛。故肠易激综合征又有“肠郁”之称。气机郁滞,进一步可引起血瘀、湿聚、痰生,甚则化火生风伤阴等,从而表现为IBS的不同亚型。其次,焦虑、烦躁亦为IBS的危险因素。IBS患者有其不同于正常人的个体差异,如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烦躁不安、对应激等刺激承受力差、易于受刺激。异常的精神生活通过改变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改变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的功能进而导致消化道等主要由自主神经控制的器官的功能紊乱。有焦虑的IBS患者,直肠敏感性明显异常,出现便急、便次多者更常见。可见,抑郁素质也是IBS发病的高危因素。
饮食近来发现,很多IBS患者属于过敏体质,其肠道、膀胱等处肥大细胞数目增多,活化增强。食物本身不引起IBS。部分IBS患者消化道等对内外因素(包括正常食入的食物、温度等)刺激过于敏感。研究发现,于患者小肠内注入短链脂肪酸可使其小肠运动较正常人更明显地加强,于患者结肠内注入使其出现腹泻的胆汁酸(一种天然的泻剂)量仅为正常人的1/3。果糖吸收不良者摄入果糖后即可引起明显腹痛,增加摄入量腹痛也加重。以上研究均表明,IBS患者属于一种肠道过敏体质。
体质与IBS证型
体质偏性,决定病性。体质与IBS的证型亦密切相关。腻滞质(体形肥胖、中脘痞满、口甜黏、身重如裹、大便不实、口干不饮、脉濡或滑、舌苔腻)和迟冷质(面色不华、形寒怕冷、唇淡口和、四肢冷、肌冷自汗、大便稀溏、喜热饮、脉沉无力、舌淡胖嫩、边齿印)多为腹泻型(脾虚夹湿型)。燥红质(体弱消瘦、口燥咽干、内热便秘、尿黄短少、饮不解渴、少眠心焦、五心烦热、喜凉饮、脉细弦数、舌红少苔或无苔)多为便秘型(热盛气阴两亏)。同样肝郁质的人患IBS,气滞甚者为腹痛型(痛责之于肝);若兼脾虚夹湿的,往往发展为腹泻型(泄责之于脾);而气滞兼气阴两虚者为便秘型(气不行不足以运,津不润不足以行)。
体质与IBS防治
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上发现有许多的疾病,尤其是体质性疾病,应该从体质上进行改变,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例如,对于有IBS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通过疏肝解郁安神之品以及心理开导疗法、反馈疗法,改善抑郁素质、肝郁脾虚体质及其焦虑状态;通过益气养阴清热,改善燥红质;通过健脾温中化湿,改善腻滞质和迟冷质,从而达到缓解病情,防治复发的目的。对于一些与遗传有关的疾病,现代医学提出基因治疗,这与中医体质学说从改变体质的角度治疗是不谋而合的。
甄别易感人群,尽可能地改善和纠正体质偏颇,改变体质与病邪之间亲和的时间、方式、力度,以消除疾病发生的内在机制。减少发病人员,提高健康水平,这正是中医体质学说所要达到的“治未病”的更高境界。
IBS病因未明,很多所谓的病因对正常人而言根本不足以致病,况且部分患者无法寻找到明确病因。在无法去除病因的情况下,如果能从体质性疾病这一角度去认识IBS等胃肠功能性疾病,那么,无论是对本病的认识的提高,还是在治疗和预防的改进方面,都是有益的。把体质引入IBS的研究,从体质角度来认识、研究、防治IBS,将会成为IBS研究一个新开辟的领域。
相关链接:
体质是人体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代谢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殊性。体质的差异是人体内在脏腑阴阳气血之偏颇和机能代谢活动之差异的反映,代表了个体的整体特征。
体质与疾病密切相关。疾病是致病因素与机体正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正气的强弱、正气内在的倾向性是个体体质所决定的。各种类型的体质虽然均属于生理常态,但其中所包含的相对稳定的阴阳偏颇则是疾病状态时阴阳失衡的内在因素和依据。具有某种不良体质倾向的人,当激源作用于机体时,体质倾向超过一定的阈值即可发病。体质的倾向性使人对致病因素或疾病具有不同的易感性,特定的体质与相应的病邪之间具有特殊的亲和能力,即所谓“同气相求”。
体质性疾病是指因体质结构的不合理而随年龄的增长必然会或很容易发生的疾病。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起病,没有外在诱发因素;接受相同的外因刺激,特定的人发病;相同疾病的发病人群在体质上有共同点,这种共同点与疾病的证候一致。